产品展示 | 联系我们 您好,欢迎访问开云体官网登录官方网站,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!
石膏砂浆研发生产 质量 服务 售后
全国咨询热线:024-88508108
您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
新闻中心

反诘便是“杠”?

时间: 2024-11-27 01:56:14 来源:新闻中心 点击:147次

  网络上曾做过一个关于“互联网野生文学”的查询,其间选项,包含谐音梗、拟人化地把冠状病毒称为“阿冠”等。反诘句赫然成为选项之一,让人不解。反诘句,根正苗红,为何成了要被吐槽的“野生”?

  网络上一些定见以为,反诘句口气高高在上,自带高海拔,给人印象是在抬杠,话里话外古里古怪。爱说反诘句的人,会被称为论题终结者,也便是杠精。

  就以网络流行语来谈,有抬杠的反诘句,比方“你咋不上天呢?”但也有不少口气温文幽默的,比方“它不香吗?”“怪我喽?”“否则呢?”“一只小猫又有什么坏心眼呢?”

  反诘不等于反唇相讥。就反诘句的悠长传统来讲,往往说来重情重理,不是为了怼人。

  林妹妹爱说反诘句。《红楼梦》第二十回,宝玉从宝钗处来,被林黛玉遇见,登时没了好脸色。“我作践坏了身子,我死我的,与你何干!”“偏说死!我这会子就死!你怕死,你天保九如的,怎样?”看林妹妹怎样怼宝哥哥,或许正是《红楼梦》戏剧化的一点。黛玉的反诘,谁说不或许别有一段“风流情绪”呢?

  1898年出书的《马氏文通》,被以为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结的语法书。书中对反诘句的效果有较全面的知道:“其为用有三:一则有疑而用以设问者;一则无疑而用以拟议者;一则不疑而用以赞叹者。”

  反诘的表达形式很丰厚,情感很多样。语言学家刘钦荣先生以为:“反诘句相当于一个爱情较强的判断句。”此说中肯。

  岳飞诉壮志“敌未灭,何故家为?”辛弃疾言豪情“凭谁问,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?”白居易忆江南,“日出江花红胜火,春来江水绿如蓝。能不忆江南?”张若虚的《春江花月夜》声称“孤篇压全唐”,靠的便是那两句“江岸何人初见月?江月何年头照人?”

  王安石说“意气未宜轻慨叹,文章尤忌数悲痛”。李清照《声声慢》偏偏用了多句反诘来“数悲痛”,句句入心:“三杯两盏淡酒,怎敌他、晚来风急?”“满地黄花堆积,瘦弱损,现在有谁堪摘?”“守着窗儿,单独怎生得黑?”“这次序,怎一个愁字了得?”

  爱说反诘句,孔老夫子要排第一个。据统计,《论语》里的反诘句,出现了138次。

  《论语》一开篇,孔子便是“魂灵三问”。一,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二,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”三,“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正人乎?”这三句释义很多。一个问题,三句话句句都不挨着,能不能联系起来作解说?试着歪批一下,不确实:学习是高兴的,和远方的朋友一同学是高兴的,朋友知而我不知,我也不气愤。

  孔夫子说“朋”,或许包含他的学生。《论语》多是答弟子问,他常以反诘作答,不是为了怼,是为了启示。如季路问事鬼神,子曰:“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?”曰:“敢问死。”曰:“不知道生,焉知死?”这是老夫子循循善诱的授徒方法。孔子不是没火气。《论语·八佾》里,“孔子谓季氏,八佾舞于庭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?”碰了底线,天然深恶痛绝,无需再忍,还能够“不反兵而斗”。

  《论语》里有句“何有于我哉”,是反诘句,字面很直白,意思很隐晦。这句话,在《论语》里出现了两次。一次是“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”另一次是“出则事公卿,入则事父兄,凶事不敢不勉,不为酒困,何有于我哉?”

  孔子说“何有于我哉”,是自谦,仍是自得?朱熹以为这话的意思是“不敢当”,孔子在自谦。钱穆《论语新解》以为是“何有,犹言有何难,乃承当之辞”,意思刚好相反,可谓“舍我其谁”了。依老夫子的性质,或还能够理解为自省:“这三样我做到了吗?”读《论语》,不是每句话都有结论。不用硬解说,或许越解说就越歪。既要“不知为不知”,还要“不知而不愠”。

  《水浒传》里的反诘句,助词常用“敢情”、“莫”;“难道”在晚唐五代文献始见,在《金瓶梅》里,“难道”有了表反诘的比如。用“怎样”最初的反诘句在宋代就出现了,《醒世姻缘传》里又作“仔么”。

  《西游记》才有意思。唐僧说反诘句,口气助词用“终否则”,如“终否则,我救他性命,有甚贻累不成!”而孙悟空则用“终然”:“你说烦恼,终然我老孙不烦恼?”

  “荒谬绝伦?”这句反诘,出自《南齐书》。那么最会用“荒谬绝伦”的是谁?请选“红娘”。

  拜见《西厢记》的那出《拷红》。把《论语》中的反诘技巧,运用得融会贯通之人,不是那些“之乎者也”的士子们,而是这个能说会道的小姑娘。

  《拷红》中,莺莺和张生私会,终归纸包不住火。老夫人要大张挞伐,只要红娘肯出面。

  老夫人当面,红娘毫不讳饰躲闪,直奔主题:“夫人得好休,便好休,这其间何须苦寻求?常言道:女大不中留”。

  最精彩之处,是红娘抬出了老夫子,来劝老夫人:“信者,人之底子,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。大车无輗,小车无軏,其何故行之哉?”

  围绕着一个“信”字,《西厢记》写下了文学史上可谓经典的一连串“荒谬绝伦”式的反诘句,可谓经典“反诘文学”,句句唱来如大珠小珠落玉盘,叮当作响:

  当日军围普救,夫人所许退军者,以女妻之。张生非慕小姐色彩,岂肯建戋戋退军之策?兵退身安,夫人悔却前语,岂得不为失期乎?已然不愿成果其事,只合酬之以金帛,令张生舍此而去。却不妥留请张生于书院,使怨女旷夫,各相迟早窥探,所以夫人有此一端。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,一来蒙羞相国家谱;二来张生日后名重全国,施恩于人,忍令返受其辱哉?使至官司,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;官司若推其详,亦知老夫人背义而忘恩,岂得为贤哉?红娘不敢自专,乞望夫人台鉴:莫若恕其小过,成果大事,撋(yuán)之以去其污,岂不为长便乎?

  网络上常常出现两极化的定见不合,不是黑便是粉。一个人并非全知全能,观念均来自个人经历和态度,不免失于片面。或如开篇歪批的《论语》“三问”,不要以歹意对待相左的观念,发现了自己是错的,也能够“不亦说乎”。不用想当然以为,反诘便是用来怼的。